一家地區醫院的成功秘訣 □健康報社赴台訪問團□ 差異化競爭求發展 在台灣,訪問團的第二站是台中市宏恩醫院。 該院院長吳子鈞介紹,台灣的醫療體系自上而下分為4級,依次為醫學中心、300張~500張床位的區域醫院、300張床位以下的地區醫院、私人診所。宏恩醫院就屬於第三梯隊的地區醫院。 上有區域醫院截流,下有私人診所分流,吳子鈞說,作為一家地區醫院,要生存發展下去,就必須與大醫院進行「差異化競爭」,突出自己的特色。宏恩醫院把重點放在了精神醫學領域,主要關注身心疾病患者和需要長期照顧的失智老人。根據台灣地區內政部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1年6月底,台灣地區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有109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萬餘人,占總人口的比率升至4.7%。而65歲以上人群患身心障疾患的比率高達15.9%。隨著台灣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精神醫學領域的需求將會更大。 吳子鈞說,台中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曾與他提及台中市精神科急慢性病床的不足,患者常需受舟車勞頓之苦,轉到東部的醫院或外縣(市)的收容單位,有少數病患流落在街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他與夫人再三思考與討論後,決心投入此項不別人都不願投入的行業,以惠及更多的病患。 基於這個考慮,宏恩醫院龍安分院於2004年開業,如今已發展成為有200多張床位的獨立型精神科專科醫院,病房長期爆滿。醫院創立的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還在彰化市興建了150張床位的「喜願家園」,主要照護貧困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和失智老人。「喜願家園」由醫院出資60%、政府出資40%,共投資1億多台幣,參照美國同類型機構最高級的住宿和醫療條件建設。建成後,政府將再投資2000萬台幣購置設備,在人工成本上也將給予補助。符合條件的貧困患者入住這裡,將完全免費,每月2萬台幣的費用將由政府買單。 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 參觀了宏恩醫院本部的各科室後,訪問團驅車前往龍安分院。雖已是傍晚時分,但分院副院長沈君傑依然在等候我們。 在沈君傑的帶領下,訪問團成員走進主要收治男性精神分裂症等重症患者的病房,首先看見的是一大面玻璃幕牆。玻璃幕牆這邊是醫護人員的工作站,透過玻璃幕牆,只見幾十位剛吃過晚飯的病人或在散步,或在看電視,也有人拿著洗漱用品要去洗漱,還有幾位醫護人員正在巡視。 沈君傑說,這裡的病人已經度過急性發作期,病情較為穩定,但還不能完全自由活動。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經過精神科、心理科、康復科、社工科等專業評估,醫護人員也會組織他們集體到院外的花園活動或者郊遊。 「精神病病人也是人,也有人的尊嚴。」沈君傑說,對於他們的管理必須人性化。比如,這個玻璃幕牆就是特製的,不會被打碎,既方便醫護人員看護,也讓患者沒有被隔離管制的感覺。同時,醫護人員還可以通過工作站的電腦對病房裡的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台灣地區實行全民健保,重性精神病和癌症一樣都被列入重大傷病,治療費用全部報銷。 說話間,一位剛剛洗漱完畢、端著臉盆的患者通過玻璃幕牆上一個長方形的大窗口遞出來一把剃鬚刀。護士接過來放進辦公桌上的一個收納盒中。記者看到,盒子裡整整齊齊的擺放著幾十把剃鬚刀,刀把貼有患者的名字,按病房分別捆成一小捆。護士告訴我們,為了避免患者用剃鬚刀劃傷自己或他人,對剃鬚刀實行統一管理,使用後立即歸還。 記者隨手拿起一本擺放在辦公桌上的護理記錄本,只見鵝黃色的封面上貼著一個粉紅色的小紙條,上面寫著:護理多三多──多關心、多耐心、多同理。護理部感謝您。一名年輕的男護士說,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有很多特殊的地方,護理工作也比較辛苦,特別需要大家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凝聚士氣,一起把工作幹好。 沈君傑說,在這個病房裡,有的患者已經住了好多年,即使病情穩定,有的家屬也擔心不能照顧好而不願接病人出院。精神疾病患者康復最理想的結果是能夠回歸社會,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